Tag 科學史上的今天

9月7日—發現范艾倫輻射帶的人

范艾倫輻射帶 (Van Allen radiation belt) 是太陽風與宇宙射線襲來,其中的帶電粒子被地球磁場捕獲,而在地球周圍形成兩個甜甜圈狀的區域。外面那層以0.1 – 10 MeV (百萬電子伏特) 的高能電子為主,分布於地球上方一萬三千公里至六萬公里處;內層從地球上方一千公里延伸至一萬兩千公里,包含超過 100 MeV的高能質子與數百 KeV的電子。范艾倫輻射帶像是防護罩般,避免大氣層受到高能粒子破壞,也保護生物免於受到輻射傷害,是地球生機盎然的重要關鍵。它的名稱就是以發現者范艾倫(James Van Allen)的姓氏命名,不過他能夠發現卻是源自一連串的意外。 范艾倫輻射帶像是防護罩般,避免大氣層受到高能粒子破壞,也保護生物免於受到輻射傷害,是地球生機盎然的重要關鍵。它的名稱就是以發現者范艾倫(James Van Allen)的姓氏命名,不過他能夠發現卻是源自一連串的意外。 范艾倫於1914年 9月7日 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個小農場,他自小就相當著迷於電氣設備,還曾自製特斯拉線圈,發出30公分長的火花,把母親嚇壞了。他高中畢業後報考海軍學院,筆試成績名列前茅,本以為可以如願錄取,卻在體檢時因扁平足而被刷下來,他不得已才轉念愛荷華衛斯理安學院(Iowa Wesleyan College)。當其他準大學生莫不趁著暑假呼朋引伴大肆玩樂,他卻帶著借來的磁力儀,跑遍所住的亨利郡,繪製各處的地磁圖。 范艾倫1939年取得博士學位後,進入卡內基研究所研究地磁,沒想到隨即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,於是轉而為軍方研究近炸引信(Proximity fuze),這是利用雷達技術,可在離目標特定距離才引爆的雷管,用於炮彈、火箭或魚雷;曼哈頓計畫也用了此一技術。 1942年,范艾倫成為海軍上尉,一圓當初加入海軍的夢想,並因阻擋神風特攻隊攻擊他所服役的軍艦有功,戰後以海軍少校退伍。1946年,范艾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(APL)成立一個小組,利用從德國繳獲的V2火箭研究高空大氣,終於又回到他原本最愛的地球科學。 1950年,幾位物理學家在范艾倫的家中聚會,大夥兒決定應該比照「國際極地年」(International Polar Year)的模式,也辦個「國際地理物理年」(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),屏除國家利益與政治立場,各國科學家攜手合作,利用雷達、火箭、計算機等新技術觀測各種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自然現象。活動日期就訂在1957年七月到1958年底,因為預估此時正是太陽黑子最活躍的時候。 美國政府為了表示國際地理物理年的支持,於1955年宣布將在活動期間發射衛星,在地球軌道上進行探測。隨著時間迫近,正當大家引頸期盼之際,沒想到1957年10月4日這一天,一直默不吭聲的蘇俄竟然搶先發射了世上第一顆人造衛星「史普尼克一號」(Sputnik 1)。 這可真是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重大事件。美國所受的衝擊尤其巨大,無論是為了面子或裡子,一定得趕緊追上才行。1958年1月31 日,美國成功發射「探索者一號」(Explorer 1),裡頭放了范艾倫改良的蓋格計數器,用以偵測宇宙射線。 沒想到傳回來的資料顯示,蓋格計數器的讀數隨著高度增加而迅速提高,但後來竟降為零;兩個月後發射的探索者三號上的蓋格計數器也是如此。范艾倫猜測是因為宇宙射線過強導致儀器過載而失靈所致,於是他在探索者四號上的蓋格計數器前方多加一層鉛片,果然就得到完整的紀錄,並且證實范艾倫輻射帶的存在。 范艾倫輻射帶的發現對於往後的太空探索非常重要,因為輻射帶內充滿高能粒子,對於太空人與儀器設備都會造成損傷,知道此一事實之後,才會在進行太空任務或是衛星佈署時,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。 回顧起來,用范艾倫的姓氏命名這輻射帶真是理當如此,因為這項發現不僅出自范艾倫所設計的儀器,也是源自他於1950年發起的國際地理物理年;甚至更早,始自1932年那位在烈日下努力繪製地磁圖的少年。…

8月19日—發明電視的人

1922年的某一天,美國愛達荷州一個人口不到兩千人的小鎮里格比(Rigby)裏,16歲的方斯渥斯(Philo T. Farnsworth)正在父親的農場上幫忙。他用馬拉著耙子在地上耙出準備施種的植溝,中途他回頭看著地上一道道的植溝,突然冒出一個想法:電子如果這樣一行一行地,由上往下畫出一幅畫,速度就會快到肉眼無法分辨,看起來宛如實在的圖像……。 方斯渥斯於1906年8月19日出生,從小就對電特別有興趣,常自己動手做實驗,並不時從科學雜誌學習新知,電視這念頭便是源自他在雜誌中讀到的文章。 波蘭裔的德國工程師尼普考(Paul Nipkow)曾在1884年發明一種裝置,沿著圓盤周圍以螺旋狀鑽許多小孔,圓盤旋轉後,前方光線穿過一個個小孔,依序打到光感測器,轉換為電子訊號後,傳輸到可隨訊號強度而變的光源,便能重建黑白影像。不過這要到1906年,可放大訊號的三級真空管發明後,才能付諸實現。而且即使許多人再加以改良,解析度仍非常低,另外還有個致命的缺點:由於圓盤的轉動是機械動作,再怎麼快也無法如實呈現動態畫面。 方斯渥斯在農場上想到以電子產生影像的點子後,第二天連忙去找科學老師托曼(Justin Tolman)請教,沒想到老師根本連電視這名詞都沒聽過。於是方斯渥斯拿起粉筆,在黑板上一邊畫一邊說明自己的構想:透鏡將物體的影像聚焦到感光元件,感光元件再將一個一個畫素轉換成電子訊號後,傳送到可控制陰極射線管電磁場的裝置,讓電子一行一行地在螢光幕上打出物體影像。托曼聽得興味盎然,特地在筆記本上畫下黑板上的圖,他沒料到這張紙未來將會成為方斯渥斯發明電視的有力證據。 第二年方斯渥斯全家搬到猶他州,他進入楊百翰大學就讀後,仍繼續研發理想中的電視。有次他遇見從加州過來的兩位慈善家,他們聽了他的構想後,竟立即願意投資,於是方斯渥斯便於1926年搬到柏克萊,在那裏設立實驗室。隔年9月7日,方斯渥斯成功從柏克萊傳送影像到舊金山,雖然只是一條直線,但已足以讓他興奮地大叫:「這就是了,電子電視!」。 方斯渥斯提出專利申請,同時繼續加以改良。1928年9月3日,他在媒體記者前展示了第一個圖像——1美元的紙鈔,據說是為了回應他的投資人想知道能不能從他的發明看到錢。第二年,他的太太艾瑪(Elma)成為首度透過電視傳送的臉孔。方斯渥斯樂觀又自信地期待光明前景,卻渾然不知威脅已悄悄迫近。 原來西屋公司的俄裔工程師佐利金(Vladimir K. Zworykin)在1923年已申請了電子式電視的專利,只不過一直未能做出成品。他於1930年被挖角到有意發展電視的美國無線電公司(簡稱RCA)後沒多久,便前來造訪方斯渥斯,停留了三天之久。隔年,佐利金就取得重大突破,發明了與原來專利大不相同的「光電攝影管」。更令方斯渥斯吃驚的是,RCA竟然還反過來控告他侵犯了佐利金的專利。 方斯渥斯提出抗辯,稱自己更早就提出構想,RCA的律師嗤之以鼻:哪有可能一個十來歲的高中生能發明這麼複雜的電子裝置?所幸方斯渥斯的老師托曼當年畫的那張草圖一直保存著,成為有力證據。1935年RCA被判敗訴,但仍繼續多次上訴,直到1939年才終於同意支付方斯渥斯100萬美元,向他取得技術授權。 但二次大戰爆發後,電視的商業化也暫時中止,等到戰爭結束後,原本就壟斷無線電發展的RCA延續其優勢稱霸電視市場,方斯渥斯眼見難以匹敵,終於在1951年接受國際電話與電報公司(簡稱ITT)併購。方斯渥斯逐漸被淡忘,人們則以為電視的發明人是佐利金。 方斯渥斯成為ITT的員工後,繼續做出各種發明,包括潛艇偵測器、雷達顯示器、……等。但他最投入的卻是核融合的研究,這是他在研究電視時得到的靈感。他設計了名為「融合器」(Fusor)的裝置,利用陰極射線管的原理,讓正離子互撞而產生核融合。不過ITT眼見沒有具體成果,便在1966年中止了這項研發計畫。 1967年,方斯渥斯搬回猶他州,繼續研發融合器,為此除了出售ITT的持股,還用保單向銀行貸款。過沒幾年方斯渥斯就耗盡資金,也無力償還貸款與稅款,以致實驗室遭到查封。他開始酗酒,最終感染肺炎,於1971年病逝家中。死前兩年,他和太太艾瑪在家中透過電視轉播,看到阿姆斯壯踏上月球表面時,轉頭對艾瑪說:「Pem(方斯渥斯稱她的小名),這使得一切都值得了。」 艾瑪在方斯渥斯死後不斷為他應有的歷史地位而努力。1999年,《時代》雜誌將法恩斯沃斯納入「時代100: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」之列。 按:若以最早成功傳送圖像做為標準,發明電子式電視的人應該是日本的高柳健次郎,他在1926年12月25日就成功傳送了片假名「イ」,比方斯渥斯還早了八個多月,但這件事在日本以外鮮為人知。 參考資料:

4月18日—愛因斯坦的大腦不見了!

這是我寫過最難忘的故事之一。一位醫生有幸可以解剖愛因斯坦的遺體,卻不幸的從此踏上自我放逐之路……。1955 年的今天(4/18),偉大的愛因斯坦因為腹部動脈瘤破裂,於普林斯頓醫院過世,享年 76 歲。七個小時後,主任病理醫師哈維 (Thomas S. Harvey, 1912 – 2007) 走進停屍間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