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80px-Van_Allen_radiation_belt.svg

發現范艾倫輻射帶的人

發現范艾倫輻射帶的人

發現范艾倫輻射帶的人

范艾倫於1914年 9月7日 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個小農場,他自小就相當著迷於電氣設備,還曾自製特斯拉線圈,發出30公分長的火花,把母親嚇壞了。他高中畢業後報考海軍學院,筆試成績名列前茅,本以為可以如願錄取,卻在體檢時因扁平足而被刷下來,他不得已才轉念愛荷華衛斯理安學院(Iowa Wesleyan College)。當其他準大學生莫不趁著暑假呼朋引伴大肆玩樂,他卻帶著借來的磁力儀,跑遍所住的亨利郡,繪製各處的地磁圖。

范艾倫(James Van Allen,1914-2006)。圖片來源:NASA

范艾倫1939年取得博士學位後,進入卡內基研究所研究地磁,沒想到隨即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,於是轉而為軍方研究近炸引信(Proximity fuze),這是利用雷達技術,可在離目標特定距離才引爆的雷管,用於炮彈、火箭或魚雷;曼哈頓計畫也用了此一技術。

1942年,范艾倫成為海軍上尉,一圓當初加入海軍的夢想,並因阻擋神風特攻隊攻擊他所服役的軍艦有功,戰後以海軍少校退伍。1946年,范艾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(APL)成立一個小組,利用從德國繳獲的V2火箭研究高空大氣,終於又回到他原本最愛的地球科學。

1950年,幾位物理學家在范艾倫的家中聚會,大夥兒決定應該比照「國際極地年」(International Polar Year)的模式,也辦個「國際地理物理年」(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),屏除國家利益與政治立場,各國科學家攜手合作,利用雷達、火箭、計算機等新技術觀測各種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自然現象。活動日期就訂在1957年七月到1958年底,因為預估此時正是太陽黑子最活躍的時候。

美國政府為了表示國際地理物理年的支持,於1955年宣布將在活動期間發射衛星,在地球軌道上進行探測。隨著時間迫近,正當大家引頸期盼之際,沒想到1957年10月4日這一天,一直默不吭聲的蘇俄竟然搶先發射了世上第一顆人造衛星「史普尼克一號」(Sputnik 1)。

這可真是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重大事件。美國所受的衝擊尤其巨大,無論是為了面子或裡子,一定得趕緊追上才行。1958年1月31 日,美國成功發射「探索者一號」(Explorer 1),裡頭放了范艾倫改良的蓋格計數器,用以偵測宇宙射線。

(由左至右) Pickering、范艾倫、馮·布朗 (Von Braun)三人舉著探索者一號的模型。圖片來源:NASA

沒想到傳回來的資料顯示,蓋格計數器的讀數隨著高度增加而迅速提高,但後來竟降為零;兩個月後發射的探索者三號上的蓋格計數器也是如此。范艾倫猜測是因為宇宙射線過強導致儀器過載而失靈所致,於是他在探索者四號上的蓋格計數器前方多加一層鉛片,果然就得到完整的紀錄,並且證實范艾倫輻射帶的存在。

范艾倫輻射帶的發現對於往後的太空探索非常重要,因為輻射帶內充滿高能粒子,對於太空人與儀器設備都會造成損傷,知道此一事實之後,才會在進行太空任務或是衛星佈署時,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。

回顧起來,用范艾倫的姓氏命名這輻射帶真是理當如此,因為這項發現不僅出自范艾倫所設計的儀器,也是源自他於1950年發起的國際地理物理年;甚至更早,始自1932年那位在烈日下努力繪製地磁圖的少年。

參考資料:

  1. James Van Allen – Wikipedia
  2.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 – Wikipedia

更多文章

© 2021 張瑞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