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HC_CMS_Higgs-event

解釋質量從何而來的人

解釋質量從何而來的人

解釋質量從何而來的人

提出「上帝粒子」的希格斯於前天4月8日,以94歲高齡去見上帝了。以下我重新改寫之前發表於《科學史上的今天》的文章,再次回顧希格斯粒子的發現。

1960年代,物理學家用夸克、電子、微中子、光子、……等基本粒子,建立了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,不但可以描述物質的組成,也一併解釋了強核力(讓原子核內的質子與中子結合在在一起)、弱核力(讓放射性元素產生衰變)、電磁力(電場與磁場的產生及交互作用)這三種基本作用力。例如強核力的媒介是膠子、弱核力則是透過W玻色子及Z玻色子,而電磁力其實是光子的交換。

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標準模型可說是最成功的理論模型,關於這三種基本作用力的實驗結果都和這套理論吻合,而且模型所預測的那些應該存在的粒子,也果真在二十年內一一於粒子對撞實驗中現身——除了希格斯粒子。

希格斯(Peter Higgs)於1929年出生於英格蘭,1954年在倫敦國王學院取得物理博士學位後,輾轉任職於幾間大學,最後於1960年到愛丁堡大學任教,一直待到1996年退休。他在愛丁堡開始思考一個令物理學家頭痛的問題:負責傳遞傳遞作用力的粒子屬於波色子,理論上應該沒有質量,但是實驗顯示W玻色子及Z玻色子有質量,這個矛盾該如何解釋?

希格斯攝於2013年。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希格斯於1964年發表論文,主張空間中遍布著一種後來稱為「希格斯場」的量子場,本來沒有質量的波色子在空間以光速移動時,某些會和希格斯場產生交互作用而慢了下來,粒子看似受到的阻力就相當於它的質量。當時還有另外五位物理學家也提出類似的主張,不過這個機制後來還是叫「希格斯機制」,而希格斯場在產生交互作用時的量子激發,便稱為「希格斯玻色子」或「希格斯粒子」。

物理學家後來發現夸克、電子、……等粒子的質量也可以用希格斯機制加以解釋,使得標準模型更加完善。不過怎麼知道希格斯機制是對的?最直接的方式當然是證明希格斯粒子的存在,問題是理論上希格斯粒子的質量非常大,又瞬間就衰變為其它粒子,必須用極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才有機會從蛛絲馬跡中判定它曾出現。直到1980年代仍然沒有這樣的加速器,希格斯機制還只是個令人存疑的假說。

1983年美國計畫在德州建造能量高達20 TeV的「超導超級對撞機」,令科學家寄予厚望。不料工程進行到一半,國會認為花費過高而於1993年刪除預算,計畫宣告終止,徒留17個深坑與23公里長的隧道。(喜劇影集《少年謝爾頓》中,謝爾頓喜歡的史特吉斯教授就是跑去參加此項計畫,結果計畫終止,才只好回到校園。)

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萊德曼(Leon Lederman)為了呼籲支持此項計畫,所寫的科普書剛好也於這年出版,書名原本叫《天殺的粒子:如果宇宙是答案,那麼問題是什麼?》(The Goddamn Particle: If the Universe Is the Answer, What Is the Question?),結果被出版商改為「上帝粒子」,從此希格斯粒子便有了上帝粒子的暱稱。

希格斯粒子被稱為「上帝粒子」乃出自1993年出版的這本書。圖片來源:Wikipedia

2010年,歐洲核子研究組織(簡稱CERN)的大強子對撞機(簡稱LHC)成功完成3.5 TeV的對撞後,再度燃起發現希格斯粒子的期望。2012年六月開始有耳語:LHC似乎撞出了不尋常的訊號;7月4日,CERN召開記者會,希格斯及其他幾位同時提出希格斯機制的物理學家也都受邀出席,因此全球的物理學家與媒體都屏息以待,猜想著莫非終於找到聖杯了?

果不其然,CERN宣布LHC中的兩種不同偵測方式都不約而同的發現了疑似希格斯粒子的蹤跡!雖然並不是看到希格斯粒子本身或是它的行跡,卻發現兩種希格斯粒子特有衰變途徑──衰變成兩個光子或是四個帶電荷輕子,而且質量在125~126 GeV之間也相當吻合。CERN主任總結時用語謹慎:「我們已經觀察到一個新粒子,它符合我們要找的希格斯玻色子。」但大家都相信就是它了!畢竟搞錯的機率只有三百萬分之一。

第二天,這項重大發現佔據了全世界報紙的頭版版面,絕大部分的媒體都以上帝粒子作為標題,宛如揭開了上帝創世的秘密。2013年3月14日,CERN在進一步確認自旋、宇稱等量子性質後,正式宣告它就是希格斯玻色子。當年十月,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希格斯與另一位理論建立者恩格勒(François Englert)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。不過本身是無神論者的希格斯並不喜歡「上帝粒子」這名稱,認為這會誤導人們以為證明了上帝的存在。

雖然希格斯粒子的發現算是為標準模型正式補上最後一塊拼圖,卻不是畫上句點,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答,例如希格斯粒子在宇宙暴脹中扮演什麼角色?我們現在這個宇宙不存在反物質,和希格斯粒子有關嗎?它與暗物質是否有交互作用?此外,標準模型也還無法解釋重力,宇宙仍有太多的奧秘等待我們去探索。

參考資料:

  1. 《上帝的粒子:希格斯粒子的發明與發現》,Jim Baggott著,柯明憲 譯,貓頭鷹出版
  2. Peter Higgs – Wikipedia
  3. 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 – Wikipedia
  4. The God Particle (book) – Wikipedia

更多文章

© 2021 張瑞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