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opathy-products-for-anxiety

雙盲實驗之必要(下)——史上首次雙盲實驗

雙盲實驗之必要(下)——史上首次雙盲實驗

雙盲實驗之必要(下)——史上首次雙盲實驗

想像你有過敏性鼻炎,老是打噴涕、流眼淚。你去看醫生,結果他開給你的藥是稀釋億萬倍後的洋蔥,因為洋蔥同樣會引起人們打噴嚏及流眼淚,可以「以同治同」。

是的,這就是由德國醫生哈納曼 ( Samuel Hahnemann) 於 1796 年開始倡議的「順勢療法」(Homeopathy)。他曾以身試藥,在健康的狀態下服用治療瘧疾的金雞納,結果出現和瘧疾類似的症狀:發燒、顫抖、關節痠痛。他因此相信若要治療某種疾病,只要服用會導致類似症狀的東西就好了。

發明順勢療法的哈納曼醫生 (1755-1843)。圖片來源:維基共享資源 (Wikimedia Commons)

哈納曼陸續用各種物質做人體實驗,並測試不同劑量的效果,最後發明用「稀釋震盪」調製藥劑的方法。這個方法就是將做為藥方的物質用蒸餾水或酒精不斷稀釋,並且在稀釋過程中用力搖晃;稀釋與震盪的次數越多,藥效越好。不過他認為對大部分物質而言,30C(每次以百分之一的比例稀釋,連續做 30 次)的稀釋比例已綽綽有餘。

30C 相當於 10 的負 60 次方,而地球所有物質加起來大約有 10 的 50 次方個原子,可以想見還沒稀釋到這個地步,原來的物質早已不在溶液裡面了(註)。但由於道爾吞 (John Dalton) 於 1808 年提出的原子論只是個假說,並沒有確實證據支持物質有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,因此當時普遍相信無論怎麼稀釋,原來的物質仍會有些許保留下來。於是在哈納曼與其追隨者的推廣下,順勢療法在十九世紀還頗受歡迎。

1834 年,德國紐倫堡 (Nuremberg) 的馮.侯芬醫生 (Friedrich Wilhelm von Hoven) 身兼衛生局長實在看不下去,以筆名發文嚴厲批評順勢療法,認為那些成功案例與藥方無關,而是自然痊癒,或是搭配健康飲食,加上心理作用所致。他主張由專家進行實驗評估,若證明無效,官方應採取行動,以拯救因採用順勢療法而延誤就醫的病患。

抨擊順勢療法的馮.侯芬醫生 (1759-1838)。圖片來源:維基共享資源 (Wikimedia Commons)

沒想到第二年,當地的順勢療法醫生羅伊特 (Johann Jacob Reuter) 竟向馮.侯芬公然叫陣,他願意以一賠十的賭注,賭馮.侯芬喝下 30C 的鹽溶液後一定會有非凡的體驗。結果紐倫堡一家報紙乾脆出面舉辦公開測試,邀請志願者前來參加實驗。

他們完全依照羅伊特醫生的指示調製 30C 的鹽溶液,不但用天然雪水加以蒸餾,瓶子、量杯與秤等器材也都是全新未拆封,就連藥師也要在調製前沐浴更衣。他們先將 100 個瓶子貼上編號標籤,混成一堆後隨機分成兩組各 50 瓶,一組裝 30C 的鹽溶液,另一組裝蒸餾水。藥師記錄每個編號對應什麼內容物後,即將這份記錄密封起來,再將這 100 瓶混成一堆,交給實驗委員會分派給受試者。

最後一共有 54 名志願者參加實驗,他們喝完後過兩個星期再回報是否有任何感受。結果有 4 人失聯,其餘 50 中有 8 人有特殊感覺。拆封記錄比對後,其中 5 人喝的是 30C 的鹽溶液,另外 3 人喝的是純蒸餾水;而其他喝到鹽溶液的人完全沒感覺。實驗委員會因此斷定順勢療法的療效只是心理作用,與藥物本身毫無關係。

這次實驗便是史上首次的雙盲實驗,受試者以及和他們接觸的委員都不知道瓶子裡裝的是什麼。儘管這個實驗幾乎無懈可擊,羅伊特醫生仍主張實驗結果並不能推翻順勢療法,因為受試者可能本來就反對順勢療法才來參加實驗,他們就算有感受也會故意不說。

這種信者恆信的心態自古至今仍然沒變。事實上,你現在還能在亞馬遜網站找到標榜 30C 的順勢療法藥劑呢!

註:舉例來說,海洋全部重量約 10 的 24 次方公克,因此把 1 克具有特殊療效的鹽撒進海中,相當於 12C 的稀釋比例。而 1 克的鹽大約有 10 的 22 次方個氯化鈉分子,因此稀釋到 12C,就只有 1% 的機率含有原來的氯化鈉,也就是有 99% 的機率完全喝不到原來的鹽。13C 變成 99.99% 不會有,之後越稀釋越不可能有原來的鹽。

  • 資料來源:
  1. Homeopathy | Wikipedia
  2. Inventing the randomized double-blind trial: the Nuremberg salt test of 1835 | JRSM
  • 標題圖片:順勢療法藥劑示意圖。圖片來源:IBCCES

更多文章

© 2021 張瑞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