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錕 in lab

忘了自己發明光纖的人

忘了自己發明光纖的人

忘了自己發明光纖的人

現今網路已如同水電一般,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無論是瀏覽網頁或社群媒體;傳送郵件、分享檔案;聊天、視訊;購物、聽音樂、看影片、……等等,都是透過網路完成。如此各式各樣的網路應用在三十年前還很難想像,因為當時受限於頻寬不足,只能用來傳輸文字,一直要到骨幹網路改以光纖取代銅線後,才一舉突破瓶頸,大幅提升網路頻寬。因此可以說沒有光纖,就沒有現今如此蓬勃發達的各種網路服務,而發明光纖技術的就是被稱為「光纖之父」的華裔科學家高錕。

上海—香港—倫敦

高錕是在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的書香門第,祖父是清末積極參與反清活動的文人,父親於密西根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後,回上海擔任律師。由於家境尚稱富裕,自小熱愛科學的高錕得以嘗試各種化學實驗,包括自製相紙、煙火、滅火器,還曾用紅磷粉和致命的氯酸鉀混合在一起,做成甩在地上即會爆炸的泥球炸彈。

高錕上中學時,因國共內戰迫近上海,而於1948年隨家人移居香港。1952年赴英國就讀伍利奇理工學院(即現在的格林威治大學),再轉念英國倫敦大學學院,於1957年取得電子工程學士學位後,進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(ITT)設於英國的研究機構——標準電信實驗有限公司(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)。他一邊工作,一邊繼續在倫敦大學學院攻讀博士,最後在1965年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。就在第二年,他發表了開啟光通訊的關鍵論文〈用於光頻的介電纖維表面波導〉(Dielectric-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)。

雷射開啟光通訊,但……

雖然海底電纜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就已開始鋪設,但只能用於收發電報,直到1956年,第一條電話專用的越洋海底電纜才完工啟用,連接蘇格蘭與加拿大,可同時容納36通電話。隨著通訊需求快速成長,陸上與海底電纜都得不斷擴增,建設成本也跟著成正比增加。1960年,美國的梅曼(Theodore Maiman)博士發明雷射後,許多人開始設想利用雷射進行光通訊的可能性,高錕也是其中之一。

理論上,光當然和電一樣,也能以開或關的狀態來代表0與1的數位訊號,有了高同調性又功率強大的雷射,遠距離傳輸就不是問題。但問題是,要透過什麼介質傳送呢?光只能直線行進,怎樣才能讓光也可以循著彎曲的纜線抵達遠方?

物理學家早就知道光線經過兩個不同折射率的介質時,部份光線會穿過界面而產生折射,其餘則會再從界面反射回來;如果入射角大於臨界角,全部光線便會向內反射。當十九世紀末玻璃纖維問世後,科學家便想到可利用全反射原理,讓玻璃纖維做為傳導光線的光纖,於是在雷射尚未發明之前,就已經用光纖做成內視鏡,以及滿天星般的燈飾。不過實際上光在玻璃中會嚴重衰減,大約20公尺後就只剩1%;內視鏡和燈飾的光纖長度很短,光的耗損有限,所以仍能發揮作用,但距離一旦拉長,即使雷射光也難逃迅速衰減的命運,無法用來傳遞資訊。

光纖可用來光傳導光線。圖片來源:Wikipedia

突破盲點

儘管大家都認定光纖無法用於長距離通訊,但高錕卻不肯輕易放棄。經過幾年研究後,他發現衰減主要是因為玻璃含有雜質,以及光纖表面不夠平滑,以致光在行進中不規則散射而迅速耗損。他著手進行實驗,終於在1966年發表論文,指出可用石英基玻璃做為光纖的材料,並去除玻璃中的雜質,就能讓光的衰減幅度低於每公里20分貝,足以進行長距離通訊。

1970年,美國康寧公司(Corning Glass Works)終於成功開發出高品質的光纖,衰減幅度果真如高錕的計算,每公里小於20分貝;兩年之後又改善到每公里只衰減4分貝。1977年,通用電話暨電子公司(General Telephone & Electronics)在加州長灘將光纖實際納入電話網路,隨後歐美許多電訊公司也開始使用光纖。隨著半導體雷射的技術突飛猛進,光纖通訊的衰減幅度改善百倍以上,到了1987年,光通訊的傳輸速度已達1.7 Gbit/s,而且每50公里才需要放大器。

光纖比銅線傳輸距離更長、頻寬更大、鋪設成本更低,因此除了逐步用於陸上通訊網路,第一條橫越大西洋的海底光纜也於1988年鋪設完成。幾年後又開發出「波長分波多工」技術,可允許一條光纖同時傳輸不同波長的光,使得頻寬大幅擴增到銅線的萬倍以上,從此開啟了全球性的光纖網路時代。

進入二十一世紀,網際網路的應用快速盛行後,更加突顯出光纖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性,高錕的貢獻也終於得到肯定,而於2009年獲頒諾貝爾物理獎。只是此時他已罹患阿茲海默症六年,忘了光纖為何物,更不記得自己就是發明人。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那天,瑞典國王打破慣例,主動走到高錕的座位前頒獎給他,讓他無須像其他得獎人那樣走到舞台中央鞠躬領獎。高錕起身接受頒獎,他站得挺直,笑容純真燦爛,想必仍未忘記這是科學家的最高榮譽……。

圖片來源:NobelPrize.org

按:本文同步發表於2003年11月號的《工業材料》雜誌。

參考資料:

  1. Charles K. Kao – Wikipedia
  2. https://hklaureateforum.org/zh-tw/nobel-laureate-in-physics-professor-charles-kuen-kao
  3. 光纖通訊 –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 (wikipedia.org)
  4. Optical Communication: Its History and Recent Progress | SpringerLink

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