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古

杜林裹屍布是真是假?

2023年10月我短暫停留杜林(Turin, 或譯為都靈),抵達杜林的第二天,我就慕名前往杜林主教座堂(Turin Cathedral)。這座教堂不若歐洲其它更宏偉的教堂有名,卻收藏了一件極具神秘色彩的物品,那就是杜林裹屍布。據稱耶穌的門徒將他自十字架取下後,就是用這塊布包裹他的屍體,結果他的臉孔與全身輪廓便印在布上面,因而成為天主教的聖物。 杜林裹屍布長4.4公尺、寬1.1公尺,上面有兩個分別為正面與背面的人體圖像,兩者在頭頂處相接,代表這塊布是從頭部對折蓋住身體前後。由於圖像上疑似傷口的位置相當吻合釘於十字架上的情況,臉孔又符合傳統描繪的耶穌長相,令信者更加深信不移。 那麼歷史上有關於這塊裹屍布的記載嗎?杜林主教座堂提供的簡介中,提及西元544年埃德薩(Edessa,位於現今土耳其的

Read More »
科技

重現真實影像的先知

我想你對法國科學家李普曼(Gabriel Lippmann)這個人應該很陌生,甚至連聽都沒聽過,不過他所指導的一位博士生你肯定就很熟悉了,那就是俗稱居禮夫人的瑪麗·居禮(Marie Curie)。居禮夫人先後於1903年及1911年分別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及諾貝爾化學獎,而李普曼本人也在1908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。 李普曼德出生地其實是在盧森堡,三歲時全家才搬到巴黎。他完成師範學院的學業後,原本要當老師,無奈沒通過考試,才轉而研讀物理。1872年,他以公費到德國的海德堡大學留學,指導教授是用光譜分析發現太陽所含元素的克希荷夫(Gustav Kirchhoff);另外,提出彩色視覺之生理機制的亥姆霍茲(Hermann

Read More »
物理學

發現由電生磁的人

1800年,伏打將銀片與鋅片交替堆疊,每對之間以浸了鹽水的布片隔開,創造了史上第一個電池──伏打堆。有了這個可持續產生穩定電流的裝置,科學家紛紛用來做各種實驗,包括電解、電鍍,甚至有人拿來電療,但不管是物理、化學或生物實驗,都沒有人發現電力與磁力有任何關係。直到1820年,丹麥的物理學教授奧斯特(Hans C. Ørsted)才做出石破天驚的宣告:電流可使磁針偏轉。 奧斯特於1777年8月14日出生在丹麥一個小鎮,由於鎮上沒有正式的學校,他都是在家自學,直到考上哥本哈根大學。由於父親是藥劑師,自己開設藥局,他本想繼承父業而主修藥學,卻發現自己對物理、化學與哲學更有興趣。結果他大學時還以兩篇物理和美學的論文得獎,1799年的博士論文《自然形上學的架構》則是基於大哲學家康德的論點。 奧斯特本想在哥本哈根大學謀得教職,卻未能如願,但隔年申請到一筆為期三年的獎學金,便於1801年前往德、法等國遊學。他在德國遇到大他半歲的青年化學家里特(Johann

Read More »
人物

整救無數產婦卻被逐出醫界的人

產褥熱,泛指孕婦分娩時因病菌感染而高燒不退,甚至死亡的疾病。產婦發燒的病例自古即有,本是零星的個案,但到了十八世紀,隨著都市化而紛紛設立醫院後,越來越多孕婦赴醫院分娩,產褥熱的病例也快速增加,成為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。 當時在醫院分娩的死亡率高達兩成,醫療人員又還不知道有細菌這種東西,因此對於造成產褥熱的原因毫無頭緒,也不知如何預防或加以改善。孕婦赴醫院迎接新生命的同時,只能聽天由命,賭上自己的性命。這個無解的困境一直要到十九世紀中期,才被一位來自匈牙利的醫生塞默維斯(Ignaz Semmelweis)打破,讓無數產婦脫離產褥熱的死亡陰影。 死亡率差異 塞默維斯於1818年7月1日出生在匈牙利王國的布達(Buda),父母都是德國裔。他到維也納大學原本讀法律系,發現興趣不合,才改念醫學院。1844年畢業後本想當內科醫生卻未能如願,才轉到產科。兩年後,他到維也納綜合醫院就任,很快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。

Read More »
人物

神奇的尼可拉斯

論及現代天文學的起點,毫無疑義地都會指向哥白尼的日心說,他在1543年臨終前出版的《天體運行論》,扭轉了人類數千年的宇宙觀,也為科學革命邁出一大步。但其實在這一百年前,德國(當時仍是神聖羅馬帝國)的樞機主教尼可拉斯·庫薩(Nicholas of Cusa)就已經主張地球繞著太陽運行,此外,他還提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創見。 尼可拉斯於1401年在現今德國境內的庫斯(Kues, 其拉丁文Cusa因而冠入他的姓氏)出生,1423年在義大利的帕多瓦大學(University

Read More »
歷史

巴黎奧運吉祥物與法國大革命

2024年巴黎奧運的開幕式於今天7月27日凌晨在塞納河畔登場,這是首次不在運動場內,而是在開放的場域舉辦;各國運動員搭著船進場,而不是列隊走過司令台,也是首開先例。除了這些創舉,此次奧運的吉祥物「弗里吉」(The Phryge) 也和以往以動物造型為主截然不同,而是一頂擬人化帽子——源自在法國大革命中象徵自由民主的弗里吉亞帽(Phrygian cap)。 弗里吉亞帽是一種圓錐形的軟帽,歷史悠久,波斯人早在西元前幾百年就戴這種帽子了。那麼它是怎麼成為自由的象徵?這就要從羅馬帝國時期說起。

Read More »
太空天文

「我們為全人類和平而來」

格林威治時間1969年7月20日20時17分,阿波羅11號的登月小艇成功降落月球,完成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。不過比起這個歷史時刻,6個多小時後,阿姆斯壯於7月21日02時56分踏上月球表面,更讓大家印象深刻。尤其他當下說出的:「這是個人的一小步,卻是人類的一大步」更是傳頌至今。 (實際上他說的是:“That’s one small step

Read More »
科學

發現羅塞塔石碑

1798年,拿破崙才剛打敗奧地利軍隊、取得比利時,並將義大利納為附屬國,橫掃歐陸無敵手,眼見尚能抗衡的只剩英國。於是他率領遠征軍共四百艘船艦,官兵三萬八千人,浩浩蕩蕩抵達埃及,打算佔領埃及後,箝制通往印度的海路,以阻撓英國從東方殖民地取得大量物資。 在這龐大遠征軍中還有一百多名學者隨行,其中除了地理學家、礦物學家、工程師此等可立即貢獻實用價值的學者之外,竟還有化學家、數學家、語言學家與藝術家。因為除了建立殖民地,本身對科學極有興趣的拿破崙,也有意從這昔日的世界學術中心發掘知識寶藏,帶回法國。 儘管亞歷山大圖書館已灰飛煙滅,神廟劇院都成斷壁殘垣,拿破崙還是在八月於開羅成立了「埃及藝術與科學研究院」,由大數學家傅立葉(Joseph Fourier)領軍,對埃及文明展開全面性的調查。 1799年7月19日,法軍在羅塞塔(Rosetta

Read More »
太空天文

最先提出宇宙大爆炸的人

1927年10月,第五次索爾維會議(Solvay Conference)在比利時召開,當代的物理學及化學巨擘齊聚一堂,留下的團體照堪稱史上最多天才的合影。一位就在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(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)任教的神父勒梅特(Georges

Read More »
太空天文

當太空從美蘇爭霸轉為群雄並起

今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(COMPUTEX 2024)眾星雲集,NVIDIA、AMD、Intel、Qualcomm等世界級晶片廠商的執行長都親自來台,堪稱台灣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科技盛會,尤其黃仁勳更是颳起搖滾巨星般的旋風,每天佔據了媒體版面。其實就在這一週,太空探索也是熱鬧非凡,而且頗具意義,值得國人關注。 首先是中國繼2019年的嫦娥四號後,今年6月2日嫦娥六號再度登陸月球背面。嫦娥六號的著陸器完成土壤採樣後,於6月4日從月球表面起飛,兩天後成功與軌道器會合並轉移樣本。一旦順利返抵地球,將是人類首度取得來自月球背面的樣本,有助於了解月球的形成與演化。 接著是波音公司的星際航線太空船(Starliner)。2012年,波音和SpaceX同時贏得NASA的載人計畫,但SpaceX早在2020年就載送太空人往返國際太空站與地球,波音的Starliner卻因各種故障而不斷延誤。今年6月5日,Starliner終於成功發射升空,將兩名太空人送到國際太空站,讓NASA之後的計畫更無後顧之憂,也等於正式宣告商業太空飛行又多了一個玩家。 緊接著,SpaceX於6月6日進行星艦(Starship)的第四次飛行試驗。星艦是可重複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,包含超級重型推進器與載人飛船兩部分;NASA預計用於重返月球的「阿緹米斯計畫」(Artemis

Read More »
人物

東海大學畢業的她,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博士

NVIDIA下一代晶片架構的名稱”Rubin”是取自天文學家薇拉·魯賓,我幾天前寫文章介紹她,裡面提到她在那個年代常面臨性別不平等的問題,例如她1948年從女子學院畢業後,原本想到普林斯頓大學唸研究所,卻因為普林斯頓從不招收女研究生而無法如願。我在找這段歷史的資料時,沒想到竟然還發現另一段值得和大家分享的故事。 普林斯頓大學一直到1961年才有第一位女研究生,但這位梅瑟維(Sabra Meservey)並非一般的大學畢業生,而是道格拉斯女子學院(Douglass College)的助教授;申請研究所這件事也不是她的主意,而是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戈恩(Robert Goheen)拜託她這麼做的。

Read More »
電腦科學

孕育出矽谷的人

舊金山南部,從帕羅奧圖(Palo Alto)往南延伸到聖荷西(San Jose)長約四十公里,人稱「矽谷」的狹長谷地,聚集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頂尖企業,包括Apple、AMD、Facebook、Google、Intel、Netflix、Tesla、……等,當然,還有目前最熱門的NVIDIA,以及其它數以千計的科技公司。幾十年來矽谷一直扮演著全球科技發展的火車頭,那麼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?若要溯及源頭,生日就在今天(6月7日)的特曼(Frederick E. Terman)可說是矽谷的催生者。

Read More »
人物

NVIDIA下一代架構叫Rubin,她是誰?

NVIDIA今年才剛推出新的GPU架構Blackwell,沒想到黃仁勳在6月2日的演講中就預告了下一代GPU架構”Rubin”,屆時還會搭配新的CPU “Vera”。 NVIDIA自1998年開始就用科學家為自家產品命名,例如2022年便以「COBOL之母」Grace Hopper的名字與姓氏分別做為CPU與GPU架構的名稱,這次宣布的下一代產品也是如此,Rubin與Vera正是天文學家薇拉.魯賓的姓氏與名字。 求學

Read More »
電腦科學

NVIDIA晶片架構的名稱由來

你知道嗎?Nvidia從1998年開始,一直都用科學家來命名新推出的處理器架構。例如現在最新的處理器GB200,名稱中的”G”和”B”分別就是指Grace CPU和Blackwell GPU。 以下便是我所整理的產品地圖,順便讓大家對這些科學家有個粗略認識。若想進一步了解,可參考我之前寫過的這幾篇:1. 為什麼Nvidia下一代的晶片架構命名為Blackwell?2.

Read More »
人物

證實極光背後成因的人

這兩天因為強烈的太陽風襲擊地球,產生等級最高的G5級地磁風暴(上次是在2003年),原本只有在南、北極圈附近才能看見的極光,也出現在中高緯度的地區,例如倫敦、多倫多、舊金山、紐西蘭的奧克蘭等地的民眾都目睹這難得一見的絢麗景象,紛紛拍照上傳。 極光是因為太陽表面發生劇烈閃焰,射出高能的帶電粒子抵達地球後,被地球磁場導引至地磁的兩極,撞擊高層大氣中的氮、氧原子,它們的電子被激發到較高能階,再回到原來的能階時所釋出的能量,便發出不同顏色的光芒。 極光的起因自古以來便有很多猜測,包括伽利略、富蘭克林、道爾吞、法拉第、……等科學家都曾提出解釋,但皆不正確或不完整。直到1908年,挪威科學家伯克蘭(Kristian Birkeland)推測極光是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與地球磁場的交互作用所致,才符合極光的大致成因(當時還沒有電子能階的概念)。不過由於無法獲得實驗證實,他的主張一直備受爭議,未能獲得普遍認同,最後證實這個理論的人就是費曼的妹妹喬安.費曼(Joan Feynman,以下就以喬安稱之,好和理查.費曼區分)。

Read More »
太空天文

推翻天文學家認知,發現恆星組成成分的人

1925年,哈佛大學的研究生西西莉亞·佩恩(Cecilia Payne)提交博士論文後,收到的審查意見讓她苦惱不已。好不容易走到這一步了,她該為了博士學位,聽從審查委員的意見,否定自己的見解嗎? 起點 1900年5月10日出生於英國的佩恩生長於書香門第,儘管父親在她四歲那年就過世,但獨力撫養三名子女的母親仍讓她一路升學,而她也爭氣地於1919年拿到獎學金,進入劍橋大學就讀。喜歡科學的她選了物理、化學、植物學等課程,打算再慢慢摸索興趣所在,沒想到過沒多久,一場演講便讓她決定了未來的志向。 那年愛丁頓爵士(Arthur

Read More »
物理學

史上第一次公開演示的科學實驗

位於現今德國東南方的雷根斯堡(Regensburg)自1594年開始便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召開帝國議會的地方。1654年5月8日這一天,王公貴族們聚集在議會廳前的廣場,等著看來自馬德堡(Magdeburg)的市長格里克(Otto von Guericke)弄了30匹馬來,這麼大陣仗是要變什麼把戲。 1602年出生的格里克是名門之後,父親與祖父也都曾擔任過馬德堡市長,他自己則是在24歲那年加入市議會,開始他的政治生涯。然而過沒幾年,馬德堡也捲入自1618年開始的「三十年戰爭」——這是源於天主教與新教的衝突,而導致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各個王國之間的內戰。 1631年,天主教軍隊進攻到馬德堡,格里克幸運地在圍城之前逃了出去。馬德堡被攻破之後,進城的士兵大肆洗劫與屠殺,城內2萬5千居民僅剩5千人倖存,1,900棟建築有1,700棟被大火燒毀。

Read More »
太空天文

May the Fourth Be with You!

科幻迷都知道今天5月4日是「星際大戰日」(Star Wars Day),這是因為1977年上映的科幻電影《星際大戰》中,絕地武士大師尤達向天行者路克祝福說:「願原力與你同在!」(May the force

Read More »
化學

【純屬意外的發明與發現】——電化學的誕生

1800年4月的某一天,英國皇家學會主席班克斯(Joseph Banks)收到一封來自義大利化學家伏打(Alessandro Volta)的信,信的開頭就寫道: 「我提到的裝置絕對會讓你感到驚訝,……」 被勾起好奇心的班克斯往下讀,原來伏打所說的裝置是將銀片與鋅片交替相疊,每對之間以浸了鹽水的布片隔開,再自堆疊起來的金屬片頂端與底部各接出一條銅線,形成迴路後便能持續產生穩定的電流。

Read More »
人物

開啟數位時代的人

我的書房牆上掛著伽利略、牛頓、達爾文、愛因斯坦、……等重要科學家的肖像或照片,其中有一張照片到目前為止,來訪的朋友都沒有人認出他是誰。確實,不只一般大眾不知道他,就連對科學有興趣的人大多也不大清楚這號人物,但在我心目中,他的貢獻與創造力卻足以和牛頓、愛因斯坦並列。 今天(4月30日)是他108歲冥誕,趁此來向大家介紹這位為現代科技文明的兩個支柱——數位電腦與網路通訊——建立理論基礎的夏農(Claude Shannon)。 夏農於1916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北邊一個不到三千人的小鎮。他小時的偶像是愛迪生(後來發現他們竟然都是一位17世紀從英國來美國之移民者的後代),因此特別喜歡動手組裝模型,還自己拉電線到幾百公尺外的朋友家,用來傳遞電報。 他於1936年以數學和電機雙學位自密西根大學畢業後,即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就讀電機研究所;指導教授凡納爾·布希(Vannevar

Read More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