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青年奧本海默遇上物理大師們
電影《奧本海默》相當沉重,這一篇來講講奧本海默年輕時與幾位物理大師有趣的互動。1925 年奧本海默遠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,卻因不善實驗物理而勉強熬過沮喪的一年。第二年,奧本海默轉往德國哥廷根大學,轉攻量子物理的理論,結果就像從陸地回到水中的魚突然發現自己可以大展身手,整個人煥然一新、充滿自信。他在德國結識了許多量子物理的重要人物,除了學術上的討論,也留下不少令人莞爾的對話。 玻恩 (Max Born)
電影《奧本海默》相當沉重,這一篇來講講奧本海默年輕時與幾位物理大師有趣的互動。1925 年奧本海默遠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,卻因不善實驗物理而勉強熬過沮喪的一年。第二年,奧本海默轉往德國哥廷根大學,轉攻量子物理的理論,結果就像從陸地回到水中的魚突然發現自己可以大展身手,整個人煥然一新、充滿自信。他在德國結識了許多量子物理的重要人物,除了學術上的討論,也留下不少令人莞爾的對話。 玻恩 (Max Born)
簡單說,這次諾蘭的《奧本海默》並不燒腦,可是資訊量龐大。不但出現很多科學家與歷史事件,又是以倒敘與順序交叉進行,不熟悉的觀眾大概很難立即掌握整個來龍去脈。為了幫助讀者在看這部片時能進入狀況,我就以奧本海默為主軸,盡量不劇透地依時間順序,簡單介紹片中比較關鍵的科學家及其背景。 1924年,奧本海默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 當時最先進的物理研究都在歐洲,「核子物理之父」拉塞福在劍橋大學主持的卡文迪許實驗室更是聚集了青年才俊。不過奧本海默未能獲得拉塞福指導,偏偏他的指導教授偏重實驗物理,讓手腳笨拙的奧本海默痛苦不堪。這一年海森堡也到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跟波耳學習。波耳當時已是量子物理的大師,他於1913年用量子理論修正了拉塞福的原子模型,指出電子只能在特定的一些公轉軌道上,除非吸收或輻射足夠的能量,才會躍遷到另一個軌道。波耳的原子模型成功符合許多光譜實驗,因而獲頒192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。奧本海默曾說波耳是他的上帝。 1926年,奧本海默轉往德國哥廷根大學 哥廷根大學是當時量子理論的聖地。奧本海默在這裡結識了年紀相差不多的海森堡、費米、泰勒與許多後來成為量子物理大師的年輕學者;其中費米與泰勒二人之後都加入曼哈頓計畫。1927年奧本海默取得博士學位;海森堡則發表「不確定性原理」,指出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能同時獲知,打破古典物理的認知,而於1932年獲頒諾貝爾物理獎。
「早安,女士先生們,我們今天在此向各位宣布:人類已經成功達成科學家們企求多年的目標。有史以來第一次,出現了同調性(coherent)的光源。換句話說,追尋已久的雷射不再是難以捉摸的夢想,而是已經確立的事實。」1960 年 7 月 7
1975 年夏,在辛辛那提大學取得細胞生物學碩士學位的錢嘉韻面臨抉擇:她已獲得獎學金可留校繼續攻讀博士,但未婚夫張南驥還在愛荷華州立大學讀碩士,她應該待在辛辛那提或是轉往愛荷華? 他們倆原是輔仁大學生物系的同班同學,但大學四年期間,張南驥對錢嘉韻的愛慕之心一直藏在心中。1972 年畢業後,張南驥去服兵役,隔年聽聞錢嘉韻到美國留學,便寫信向她請教留學事宜,但實則藉此逐步表達愛意。 錢嘉韻雖然在書信往返中對張南驥頗有好感,但等到他來美國相見時,她反而卻步了,直到張南驥後來又從愛荷華過來找她,兩人談起聖經教義產生共鳴,才打開心房,互訂終身。然而他們若不想分隔兩地,勢必要有一人轉學,錢嘉韻沒考慮太久,便主動表示願意配合張南驥,前往愛荷華州立大學攻讀神經生物學博士。
曾經有一位科學家抱著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決心,粉身碎骨也要拯救人類免受毒害;然而他的知名度卻遠遠不及他對人類的巨大貢獻。 去年是他的百歲冥誕,當時我在六月號的《工業材料》月刊撰文介紹,今天 (6 月 2
精細結構與季曼效應 1913 年,波耳引入普朗克的量子概念,提出電子只能位於某些特定能階的原子模型,不但解決拉塞福原子模型的重大缺陷,也成功解釋氫原子的光譜。不過波耳模型不適用於更複雜的原子,而且後來竟發現氫原子光譜有更精細的結構,看似一條的譜線其實由靠得很近的幾條譜線組成的,這下子波耳模型就無法解釋了。 德高望重的索末菲 (Arnold
有些東西雖然消失了,不過仍會以某種形式存在,就像恐龍滅絕,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化石一窺牠們的樣貌。 磁碟片也是如此。以往個人電腦會配備兩台軟碟機,編號為 A: 和 B:
1951 年,英國廣播公司製播了一系列關於電腦的廣播節目,每集邀請一位專家來暢談。5 月 15 日這天播出的,是由圖靈主講的〈數位電腦可以思考嗎?〉,他從自由意志這個大哉問談到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,再介紹他之前發表過的「通用機器」與「模仿遊戲」(也就是後來所稱的通用圖靈機與圖靈測試),最後他下了個結語:
這張照片不是那麼廣為人知,裡面的人物應該也沒多少人認得,不過這張1956年的合影卻極具歷史意義,因為正是這群人在當時召開史上首次的人工智慧研討會,才使得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這個名詞獲得普遍採用,並正式成為一個專門領域,吸引各界紛紛投入研究。因此這張照片可說是標誌了AI 時代就此揭開序幕。 那麼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?這得從最先提出這點子的約翰·麥卡錫(John
人工智慧 ChatGPT 橫空出世,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似乎都難不倒它,雖然有時簡單的問題反而答錯,但整體而言卻是回答得頭頭是道,較之人類毫不遜色。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人工智慧令人嘖嘖稱奇,12 年前的今天 (2
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,美國西北大學碩士。浮沉科技業二十載後,賦閒在家閱讀寫作。已出版《蕭克利與八叛徒》及《科學史上的今天》二書。
© 2021 張瑞棋